李明德 教授
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首任院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卸任了,保持“静默”是上策,但马忠院长一定要我对学科发展写几句寄语,推辞再三,“只好从命”。但是,说学科,离不开学院,放在一起说最好——跑题就跑题了吧。
在全球化纵深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新闻传播学科已经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前沿学科,成为我党治国理政的“国之重器”,成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新闻事业始终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在复杂多变的智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舆论引导、媒介融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等学科领域不断提出新问题,“虚假信息”“后真相”“信息茧房”“信息过载”等现象不断提出新挑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亮点”“特色”“优势”必然成为各个新闻传播学院彰显自己形象的竞争优势,所有这些,都需要新的解决之道和新的趋势预测。因此,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面临最好的发展机遇,谁能抓住这个机遇,谁就能有所建树,探索出学科建设与创新发展新路。
应该说,交大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和学院的创建,一直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三点:
一是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把学院的发展与社会紧紧捆绑在一起,牢固树立学科就是为社会需要而存在而发展的理念,避免了闭门办学可能带来的“自娱自乐”“自我感觉良好”。我们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在只有三十余位专业教师的情况下,2021年度学院科研到款突破一千万,人均科研到款处于学校文科学院前列;学院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线上线下)一百余人次,发出了学术声音,扩大了学院影响,结交了各界朋友,获得了宝贵资源;教授团队受委托负责了全国近二十家宣传、广电、文旅部门的“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制订。
二是与学校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定位紧密融合。
如同学术研究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办学科、办学院也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破解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突破与发展。在一所工科占优势地位的高校,为什么要办一个偏文科的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能给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带来什么样的增量?学院以何种优势打破学科偏见、让学校认可并“难舍难分”?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却让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要证明自己”一直成为鼓励我们发展的动力。成效如何?据2021年上海软科数据统计,学院创建六年、独立运行两年来,学科已上升至全国25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并列为全国第四;省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多有斩获;毕业生跻身国家主流媒体人民网、新华网等。王树国校长在给我的短信中这样评价我们的工作:“在您的努力下,这几年学科发展很快且势头很好,相信未来会更好,我要代表学校谢谢您和同志们。”
三是把握准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脉搏。
位于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新媒体与社会治理交叉学科创新平台”获得学校大力支持,交叉学科博士点“新媒体与社会治理”正在发挥应有作用。传统新闻传播学的发展空间已经不多,学科交叉交融使得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焕发新的生机。这是学校对我们的战略要求,是新媒体环境下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社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多学科协同支撑的需要。“平台”依托新闻与新媒体研究院的科研力量,依托学校融媒体中心、人民网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大传播内容智能理解研究中心的通力协作,融合本校已有的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优势学科领域,发挥技术引领作用,以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一流为目标,以“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大成果”为抓手,以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新媒体与社会治理、大数据与网络舆情、数据新闻与计算传播等学科方向为支撑,在政务新媒体、智能媒体交互、国际传播等方面不断拓宽研究新领域,形成具有文理工交叉西交特色的科研优势,为人才培养提供差异化选择。尽管目前几“大”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但发展方向、定位是清晰的,努力目标是明确的。
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剧烈竞争的时代,不进则亡缓进则退,全国每个新闻传播学院都在铆足了劲超前奔跑,稍有松懈就会被时代的大潮所抛弃。学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亮点不鲜明,特色不突出,学科方向较分散。什么时候学院的某个、某些学科发展方向以及成果呈现,什么时候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能被学界、业界认可,一提及某个学科方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我们、想到了我们的一些学者,那才是真正产生了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社会影响。但就这几年我参与评审的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含重大和一般)而言,很少发现有申报者引用我们学院教师的学术成果,这说明我们的影响力亟待提升,亟待被认可。当然,也可能跟我评审的选题方向有关。
为了尽快扬长避短,学院、学科未来发展不妨在这几个方面继续加力:稳队伍、增力量,人是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凝方向、建团队,过于分散的学科方向会削弱力量形不成优势;走出去、请进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兄弟院校、政府部门、媒体机构紧密结合,相互借力;多走动、争资源,以获得准确的认知和更多的支持;树形象、入主流,形象是建立在把准方向埋头苦干不断推出创新性成果的基础之上的,融入主流发挥作用靠实绩而不是靠其他能长期获得;筑文化、树正气,褒奖上游激励中游督促下游,要做到尽心,全情感投入;尽力,全精力投入;尽责,敢于担当勇于负责。
新一届班子年轻有为,朝气蓬勃,对学科发展有独到敏感,对学院建设有清晰思路,对学科和学院的定位有准确把握。我只从一个在西安交大工作了39年,一直从事新闻、宣传、期刊编辑工作(中间又写过一些电视专题片脚本)的所谓媒体人的角度,从一个兼职、专职做了30年教师的教书匠的角度,从一个学院创建者的角度谈了上面的一些体会,提出一些期盼,也算是尽了一点心意。
不妥之处,一笑了之,别与我较真。祝福学院越来越好,期待为学科发展创造更大空间!